乙酰唑胺和保钾利尿剂
这是利尿剂系列免费教学视频#4,这次介绍乙酰唑胺和保钾利尿剂。
视频记录
(就是)乙酰唑胺和保钾利尿剂是利尿剂,但这是它们的主要适应症。我们通常不使用这些药物的利尿作用。由于该药的另一个特性,我们将其用于其他适应症。在乙酰唑胺的例子中,我们用它来治疗代谢性碱中毒,预防高原反应,治疗青光眼和大脑假瘤。在节省利尿剂的情况下,
(00:00:30)这些都是很好的降压药,在预防和治疗低钾血症方面很有用,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也很有用。我们从乙酰唑胺开始。乙酰唑胺作用于近端小管,和其他利尿剂一样,在小管液中起作用。所以它需要被过滤或分泌到近端小管才能有效。98%的乙酰唑胺是蛋白质结合的,所以它不能被过滤到肾小球,这意味着它必须被分泌
(00:01:00)由近端小管激活。分泌是依赖于GFR的,所以GFR越低,就需要越高的剂量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想想肾近端小管的作用,想想大的再吸收。三分之二的肾小球滤液被重新吸收。钠的重吸收驱动葡萄糖、磷酸盐和氨基酸的重吸收,它也驱动分泌
(00:01:30)氢离子。氢离子的分泌依赖于碳酸酐酶。这就是我们对乙酰唑胺的研究重点。那么,让我们仔细看看乙酰唑胺是如何在细胞层面起作用的。氢的分泌与钠的重吸收有关。水水解形成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羟基。氢离子和钠离子交换
(00:02:00)排出到管状液中。从那里,氢离子与过滤过的碳酸氢盐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碳酸,然后通过碳酸酐酶水解回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流入管状细胞,在那里与水中的羟基离子结合。再次,用碳酸酐酶改造碳酸氢盐。所以,
(00:02:30)最终结果是管状液体中的碳酸氢盐,它被代谢并基本被破坏。然后在小管细胞中重组,然后被重新吸收。过滤后的碳酸氢盐通过一个复杂的中间途径被重新吸收。乙酰唑胺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它阻断了碳酸酐酶的两种作用基本上阻断了整个途径阻断了钠的再吸收,因此产生了利尿作用。
(00:03:00)净而言,乙酰唑胺增加了钠、钾和碳酸氢盐的肾脏排泄。肾中碳酸氢盐排泄的增加导致近端RTA或肾小管酸中毒2型。这可以用来治疗代谢性碱中毒也可以用来辅助治疗防止癫痫发作。乙酰唑胺的另一个用途是预防高原反应。这有点有趣。预防高原反应需要
(00:03:30)一定程度的过度换气。人们一开始的呼吸频率是16,当他们上山时,呼吸频率可能会上升到20,但仍然没有达到目标呼吸频率。呼吸频率停止上升的原因是患者达到了呼吸性碱中毒的程度,阻止了进一步的过度换气。这个过程会继续但是如果你用乙酰唑胺进行干预,你可以诱导代谢
(00:04:00)酸中毒和降低pH值到7.5允许进一步的过度换气回到目标呼吸速率。接下来是保钾利尿剂。它们在皮质收集管中很活跃。有四种类型的保钾利尿剂,阿米洛利,曲安美,螺内酯和依普利酮。前两种,阿米洛利和triamterene在管状液中是活性的,就像所有其他的一样
(00:04:30)利尿剂,因为它们的蛋白质结合它们必须在近端小管分泌。最后两种,螺内酯和依普利烯酮是唯一的利尿剂,通过血液到达其活性部位,而不需要通过管状液。Triamterene和amiloride阻断了皮质收集小管中的钠通道。这个通道被称为上皮钠通道或eNaC,对钾的分泌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它被阻塞,则不会
(00:05:00)钾可由主细胞分泌。螺内酯和依普利烯酮是调节基因转录的类固醇激素。它们降低eNaC、钠、钾、atp酶的表达,以及主细胞中钾排泄所需的钾通道的表达。这些药物对治疗血压非常有效,特别是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对降压药的治疗最耐药。
(00:05:30)这包括阿米洛利和氨苯蝶烯以及螺内酯和埃普利烯酮。更重要的是,螺内酯和依普利烯酮已被证明在心力衰竭中有生存优势,使它们成为治疗该疾病的关键药物。我们讨论过,阿尔达内酮没有太多的利尿作用。这可能是剂量反应。通常今天,我们每天使用25毫克。但由于艾达内酮是最古老的利尿剂之一,
(00:06:00)如果你回到60年代早期,看看广告。这是一个案例报告,在一个广告中,他们描述使用100毫克QID的阿尔达内酮,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剂量的16倍。所以它们有很大的利尿效果,代价是非常非常大的剂量,可能有很多高钾血症。